大美壮阔的青海总是令人神往,这里不仅有苍茫浑厚的自然景观,更有数不清的资源宝藏。地质学家们常常把昆仑山脉誉为“金腰带”,而柴达木盆地正是这一区域的“聚宝盆”。
开展地质找矿和资源开发,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必须先行。为了摸清柴达木盆地南缘的“家底”,受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委托,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的师生们组成以该校地调研究院教授吕新彪为首的科研团队,承担实施了“青海省都兰县宗加地区1︰5万两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项目。
柴达木盆地地质地貌以古元古代地层为主,广泛分布有华力西期及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毫无疑问,这里的地貌环境有着优越的成矿条件,尤其是铁、铅、锌、铜、金资源潜力巨大。此次项目的工作区域面积为830多平方千米,项目任务是在高精度磁法测量、地质剖面测量、地质路线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发现找矿线索、圈定物化探异常,为后期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野外是地质教学的天然课堂,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每年暑假都是野外考察的黄金季节。今年6月,教授吕新彪带领着师生们从武汉来到千里之遥的青海都兰县,师生们如同一支“地质轻骑兵”,为这片古老的大地增添了青春与活力。
在野外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可谓是千头万绪。从制订考察路线、圈定调查靶区、采集标本、分析数据、编绘图幅,到安排出行车辆、准备伙食等无一不考验师生们的综合能力。运用磁法勘探捕获高精度地质数据是本次工作的亮点,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17名研究生、本科生要在磁法测区布置90条测线,共16665个观测点(每条测线的间距为50米,两个观察点间的距离为100米)。如此多的观测点如果同时以红色作为标记,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张“大数据的天罗地网”。为了确保同学们在野外采集的地质数据准确无误,随行教授胡祥云和向树元经常与大家交流,并帮助寻找数据异常的原因。老师周文孝是80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作为项目组技术负责人的他却总能为师生们协调好方方面面的事务。就这样,师生们在野外地质课堂尽情放飞地质梦想,传递教育正能量。
针对学生们此次开展的野外实践活动,该校地调院院长周爱国教授认为,虽然地调工作非常艰苦,但是它却可以磨练学生们的意志,更为关键的是在实战中可以掌握真才实学,很有意义。就在师生们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期间,该校党委书记郝翔带队前来检查项目并看望慰问了师生们。他鼓励同学们说:“你们是地质找矿‘三光荣’精神的传承者,同时也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在2016年结题,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明年暑假,这群师生们还将来到昆仑山,与这里的地质宝藏如期“约会”……( 陈华文 吴春明 于洋 赵晓成)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