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神州学人】做行业高峰的“攀登者”——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探索

发表时间:2022-09-30     点击:次     编辑:赵婧萱

文|本刊记者贾文颖

从成功实现月壤样本采集,到完成海洋地质科考任务;从特高压输电工程颠覆传统输电模式,到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线运行成功;从杂交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制种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到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十年,各行各业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瞄准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深厚的行业背景优势,利用相对集中的学科结构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勇挑重任。

精准办学定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为实现“双碳”目标,自然资源行业上下游将会迎来哪些变革?减排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地质结构复杂,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如何解决因受限于技术手段而困难重重的精准预测难题?

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仍受制于人,如何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安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

核心算法仍掌握在他人手中,如何加强国产机器人稳定性、故障性、易用性等关键指标?

……

这些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正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一直以来上下求索、立志攻克的科研难题。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形成于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更加直面行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定位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多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以服务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为使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服务自然资源行业的代表性高校,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简称“地大”)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强化专业建设,发挥协同效应,将个别学科或领域的优势延伸到其他相关学科和高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70年前,在北京地质学院(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前身)首届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致辞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

70年后,李四光的谆谆教导依然在地大学子耳际回响。地大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行业需要作为确定办学定位的参照系,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积极担当时代使命。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地大主动对接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长江流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跨学科、跨机构、跨行业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深部地壳岩石包体、全球碰撞型造山带地壳生长和演化、地下水修复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重大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页岩气和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师生在长江源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学生每年参加野外地质教学实习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地大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融合提升育才品质,努力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该校党委书记黄晓玫认为,要深入推进党建思政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双融双促,加快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人才培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线,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勇担使命,地大人始终在路上。2022年7月15日,地大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从武汉出发,深入长江西源区腹地开展科学考察。江源科考意义重大,长江源区地处高原腹地,生态系统脆弱,其健康直接影响着下游的水量、水质。在出征仪式上,科考队学生代表张越森说:“青春不只是眼前的课本,还应有对祖国奉献的热情和意愿付诸于行动的决心,期待能用专业知识认识长江源、保护长江源,做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张越森的青春誓言道出了全体地大人的心声。2022年11月,地大将迎来70周年校庆。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地大人继续弘扬李四光精神,以实践行动践行长江大保护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攻克“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重大时代命题。

以“特”“强”为内涵建设学科高峰

口罩、防护服、注射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医疗废物数量增长明显,如何在处理医疗废物的过程中保证地下水不受污染,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屏障。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从当年考入水文地质专业至今,王焰新一直深耕地下水水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丰硕。劣质地下水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地下水科学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攻克其中难题是当务之急。王焰新和团队创新发展了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利用矿物材料和“逆向调控有害物质迁移过程”的劣质地下水质改良新方法,建立了地下水示踪新方法和适合我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新模型。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在保证我国供水安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大,像王焰新这样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拓展学科边界、解决科研难题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这得益于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和探索。

肖龙在嫦娥五号飞控室讲解嫦娥五号着陆点地质情况

2021年9月,地大健全举校科研体制,整合多个科研平台共同组建了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武汉)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推动以“战略科学家+团队建设”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搭建多学科融合创新平台,从顶层设计出发,创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还不到一年,高研院成果颇丰。在校内,高研院持续推进相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高层次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筹建工作,积极推动成立了学校碳中和创新发展研究院。在校外,学院则深入推进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目前均已获批。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如何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王焰新说:“学科发展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把有限的优质办学资源优先保障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过去5年,地大两个一级学科科研成果斐然。地质学有组织地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依托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增的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及以上项目49项,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17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牵头“地学长江计划”,坚持行星科学研究,融入国家“嫦娥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页岩气勘查、数学地质、地质灾害等学科方向的科研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学科共主持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3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4项,参与或指导发现大型油气田/矿床7处,在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创新研究成果。

围绕两个一级学科,地大以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为导向布局新“高峰”建设。加强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积极布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自主设置“遥感科学与技术”“健康地学”“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绿色矿业”“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地学大数据”等8个交叉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

未来5年,地大将继续以这两个“高原”学科为核心,在“两新一重”建设、生态环保、智能制造、新材料、资源环境安全等领域,重点打造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智能地球探测、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国土空间治理与生态文明等优势特色学科群,提升学科集群创新优势。

以培养一流人才为重要导向

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面对新需求,以创新厚植育才沃土。为探索新工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地大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经过校内选拔,孙佳怡成为首批进入未来技术学院的60位本科生之一。在这里,她加入了“地质灾害检监测及预警”团队,她将团队老师视为“启明星”,将成长目标定为“全能型选手”。她说:“学校会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跨学科的特色课和前沿课程,老师会为我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启发我们自主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这里,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全部,课外的知识更加广阔。”

孙佳怡所感受到的,正是未来技术学院特色的“三五四”育人模式,即以领域导向型课程体系、能力导向型学习机制、创新导向型实践模式三个创新为载体,以大师引领、科研驱动、资源汇集、国际合作和贯通培养五个维度为抓手,以未来智能技术研究所、地大科教融合中心、产教融合企业联盟、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四个平台为基座。在这样的育人模式下,“敢闯会创”成为该类创新人才的突出特征。

关于未来发展,孙佳怡有期望也有规划。在她看来,地球科学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助力自然资源调查、资源供给保障,端稳端牢能源饭碗;另一方面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防震减灾等方面发力,优化治理方法,共建美丽生态中国。几年前,她曾前往四川绵竹,看到这个灾后重生的小城,她不仅被当地人的顽强坚韧所感动,更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冷酷无情。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贡献力量。

在培养地球学科优秀人才的道路上,地大探索出一条“三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之路,即“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学校坚持“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理念,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断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隔阂,让学生接受“全科学营养”的浸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学生邵乘霖便是该融合理念的受益者,在本科期间,他就以跨专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形式进入课题组,跨学科的锻炼机会令他收获颇丰。他说:“像串联电路一样,现在我能把不同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了。”

对于李四光学院的学生来说,“没有固定的老师,却可选择最好的老师来上课;没有固定的专业,却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是他们的学习常态。2012年,地大与中国科学院等8家科研院所建立“C2科教战略联盟”,成立李四光学院,搭建起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

面对新形势,以开放拓宽育才视野。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是地大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秘方。黄晓玫说:“引进与培育高水平团队是推进人才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有组织的创新,能更有力地促进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2014年,地大引进吴敏教授牵头的自动化学科团队前,该学科濒临停办。8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核心人才的磁吸效应,“以才引才”,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28人,通过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拓宽学术资源,团队实现倍增效应。如今,该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在学院已成为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

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地大坚持以国际化的生源、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培养单位培育高水平人才。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参加国际会议、短期联合培养、海外地质实习等国际交流机会,还通过开设邀请外籍专家授课的国际化课程等形式,着力培养研究生科学创新思维,追踪学术前沿问题,引导学生紧跟国际科技新进展。

在开放办学的思路下,地大国际化办学之路越走越稳,“留学地大”品牌越来越响亮。学校厚植优良学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打造多元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一方面,严抓校风学风,持续开展国际学生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加大培养全过程监控力度,营造了“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另一方面,实行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实施“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工程”,成立“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搭建“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近两年多来,地大国际学生不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共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132篇,其中T1级别论文26篇,T2级别论文106篇。站在更大舞台上的地大学子正努力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地大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长远谋划,久久为功,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勇攀高峰。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包括地大在内的众多行业特色型大学积极转化思维,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要为使命担当,在特色发展中引领创新,再创一流,努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神州学人》(2022年8月)

最新动态